永利集团3044(中国)有限公司

Baidu
sogou
专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12年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75-6750

正文信息

Text information

一条读懂海绵城市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6-5-17 9:25:00 来源: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阅读次数:2452

  住建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今年10月底前城市要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草案。随着海绵城市从立项到各项政策落地,海绵城市概念迎来爆发。

  

     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部分地区取得进展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从2014的立项规划、指导意见到2015年的中央财政支持,再到2016年地方根据实际制定规划,可见政府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在一步步加大。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也相继展开一些项目。例如:厦门翔安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将实施项目90个。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翔安正着力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翔安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计划”,今年计划实施项目90个,总投资约13.64亿元。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并且部分项目已经完成。


  背景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国各地城市内涝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和大量损失,严重影响城市生产生活。


  2015年5、6月份,在广东大范围的强降雨使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数城市遭受内涝,而仅仅是一次的降雨事件,受影响城市便出现了道路中断、交通瘫痪、房屋被淹、民众受困等严重灾情,受灾人口42.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2015年6月16日至17日凌晨,上海暴雨预警升级成橙色,部分地区降雨量突破200毫米。降水导致上海多个地方出现积水,近百条马路积水达膝盖,公交车行困难,大批小车抛锚,众多老房渗漏,不少路段拥堵处瘫痪,上班族经受重大考验。

  事实上,“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是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都长期面临着的问题。


  原有排水理念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排入湖泊海洋。

  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加大内涝威胁。

  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但地表径流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同时因为城市排水管道为硬质设施,难以配合多变的降雨而变化排量,所以会出现排水不足而产生内涝的情况。尤其在我国前期建设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城市所依赖的管道排水系统其实已不堪重负,因此内涝频繁发生。


  为了避免内涝的产生,减轻内涝的危害,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改造。以广州为例:去年下半年,广州市水务局首次公开的广州水务白皮书显示,广州2013年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预计到2015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之前,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大力推进管道系统的改造,投入巨大但效果甚微。

  因此,遵循自然雨水循环规律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在我国,这个系统被称为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政策指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政策推动过程

  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5年1月,国家财政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4月,南宁、武汉等16个城市通过层层筛选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名单;

  2015年6月,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6年3月2日财政部出台《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6年3月11日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并印发给各地方建设厅、规划委,要求各地设市城市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编制工作,按程序进行报批。批准后,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从去年的立项规划到了今年的地方推进实质招标阶段,而其中的受益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暂行规定解析

  根据暂行规定,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要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参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各城市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要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在评估各类场地建设和改造可行性基础上,建设方案对居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内涝积水和水体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我国城市建设在过去存在诸多问题:屋面路面等过度硬化,改变了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降雨形成径流,导致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并引发水生态恶化,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雨水也白白流失。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城市化带来一系列水文效应,包括“雨岛效应”、“热岛效应”、“干/湿岛效应”等,而海绵城市被认为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从解决城镇化发展现实问题看,海绵城市可以起到预防城市内涝、缓解城市干旱和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在《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中已提出明确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此外,在各地项目推进过程中,也明确了试点工作中采取合理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案占试点工作总投资的比例,明确了PPP方案实施基础,明确了资源整合和打包方案,以及是否吸引建设方参与合作等。

  海绵城市在2015年中主要以政策持续落地,各公司以不断签订框架协议为主, 相关项目预计将在“十三五”前期将进入集中爆发期。发债口径的放宽,中央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积极厘清PPP项目中的收费权划分,都让困扰市场的变现问题得到了更清晰的答案。海绵城市建设,与此前拉开序幕的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相辅相成,构成城镇化建设“升级版”,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预计整个“十三五”期间,总投入将不低于12000亿元,平均每年超过2000亿元。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最终目的: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海绵城市的首要优点是将雨水“变废为宝”进行收集利用。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211m3,占世界倒数第二位,该国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对自来水的依赖减少了40%。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下渗和雨水回用,同时增强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减少地下水的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由于海绵城市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以美国波特兰为例,以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将耗费$250万,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仅$200万,大大减少管网投入。

  海绵城市主要以下凹式绿地的形式通过自然下渗吸收雨水径流,在城市“海绵体”增加的同时也调节了城市生态。

  海绵城市作为传统排水系统的补充和加强目前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期限为3年,按城市规模分档补助数额,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那么,到底在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海绵城市的技术呢?下面的图片立刻告诉你: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

产品导航
< > 返回列表
Baidu
sogou